4月16日下午,浙江省美术馆馆长、浙江版画院院长应金飞作《数字时代审美是第一生产力》专题讲座。西泠印社集团交流合作部部长、西泠印社美术馆副馆长彭晓东主持。
应金飞提出:“数字时代的艺术竞争,本质是创作者审美人格的竞争。”他以哲学家的思辨与艺术家的敏锐,解构审美在当代的深层价值——审美绝非碎片化的感官愉悦,而是通过文化基因、技术认知、生命体验的长期积淀,在创作者身上形成的一套完整“精神操作系统”。这套系统决定了艺术家如何观察世界、提炼经验、表达思想,最终外化为具有辨识度的艺术语言。
应金飞直面当下艺术界的热点争议——AI对人类创作的冲击。“AI可以模仿形式,但无法复制审美人格。”他强调,真正的艺术创新始于“技术工具”向“人格延伸”的转化。数字时代技术工具层出不穷,但真正决定其价值的是人的认知水平,唯有深刻的观念、独到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,才能让技术从工具升华为文明进化的阶梯。
课程尾声,学员们深入思考应金飞院长留下的结语——“数字时代技术工具层出不穷,但真正决定其价值的是人的认知水平,唯有深刻的观念、独到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,才能让技术从工具升华为文明进化的阶梯。”
这场始于数字时代的审美思辨,最终指向对艺术本质的回归:无论技术如何迭代,艺术始终是人类审美人格的镜像。“今天我们探讨的不是‘如何创作数字艺术’,而是‘如何成为数字时代的艺术家’——前者是技巧,后者是人格。”
课程结束后,开明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武俊涛向应金飞颁发感谢状。